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劲松:北京将布局数字经济“一区一品”新格局
作为“五子”联动中的“一子”,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备受瞩目。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劲松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下一步,北京将研究探索数字经济改革发展模式,加快智慧城市和数据原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标杆工程、带动标杆产业,布局数字经济“一区一品”新格局,加快打造新型应用场景。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劲松。
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北京市率先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目前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张劲松:北京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大势,于2021年7月率先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积极构建首都发展新格局。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方法核算,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达1.6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40.4%;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1.28万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到42.7%,拉动全市GDP现价增速1.6个百分点。
北京企业竞争力优势显著。近三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企业年均增加1万家。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8342家;其中收入千亿级企业5家、百亿级企业58家、十亿级企业386家,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贡献达80%。
我们大力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规模超千亿元,企业数量超千家,占国内企业总量的29%,位列全国第一。区块链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区块链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企业获得融资达25.4%,均居全国第一。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第一。
我们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着力点,以新基建为抓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数字城市基础底座加速建设。千兆固网累计接入129.6万用户,建成5G基站7.5万个,实现五环内全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和典型场景精准覆盖。智慧城市“七通一平”(一网、一图、一云、一码、一感、一库、一算以及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记者:在北京,数字如何赋能市民生活高品质升级?
张劲松:我们积极发展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共享出行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交通运输业和互联网有效渗透和整合,构建新一代数字出行一张网。支持在京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平台打造金融业态和服务体系,创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模式。
以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医疗健康领域,推动传统医疗服务升级优化,壮大智慧医疗,打造数字化健康服务业新业态,推动跨体系数字医疗示范中心建设,形成数字化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打造“灯塔”社区,加快布局副中心社区示范工程,推动“整体管家服务”模式。推进商圈数字化,鼓励王府井、CBD等商圈打造示范性数字商圈试点。启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首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动态地图”,对全市9万余个便民商业网点开展大数据监测分析、精准补建和规范提升。鼓励老字号数字化。223家北京老字号70%以上实现触网销售,50%开展线上直播。
记者:在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过程中,北京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
张劲松:我们将研究探索数字经济改革发展模式,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快智慧城市和数据原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标杆工程、带动标杆产业,布局数字经济“一区一品”新格局。加快打造新型应用场景,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引领力和创新力的标杆企业,全面接轨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项目落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重点聚焦以下五方面。
加快建设城市数字智能转型新基座
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示范引领性强的数据原生基础设施,拓宽重大场景应用领域,加快感知体系建设和城市码应用,夯实智慧城市数字底座。
加快健全数据要素市场新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二十条”,率先创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示范区,持续高水平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
加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优势
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底层、前沿技术研发布局,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形成一批“绿灯”投资案例。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经济标杆企业遴选服务机制。
加快构建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新集群
加强数字经济重点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力度,探索标杆工程和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重点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支持产业互联网转型发展。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建设,开展自动驾驶全场景试验示范;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推动数字金融体系建设,加速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加快打造标杆平台开放新格局
完善国际合作对接交流机制,构建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为主体的多层次合作平台,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在数字领域开展互利合作;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建设。
全面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统筹各类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决策服务。目前进展如何?
张劲松:我们坚持通办、统管、慧治有序推进,以智慧应用助力政务服务和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一网通办”完成出生、教育、就业、医疗等20个市级“一件事”场景建设。综合监管试点场景已在前期餐饮、物流等10个试点基础上扩充至药店、超市等30余个场景。
“一网统管”正在推进地下管线防护、生活垃圾精细化管理、燃气用户安全管理、建筑垃圾全流程管理、智能化供热等场景建设。
“一网慧治”不断拓展,城管、疫情防控等领域决策平台加速建设,朝阳、海淀、昌平、副中心等区域大脑持续推进。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大数据平台,推动感知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据悉,智慧城市“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它们将发挥什么作用?
张劲松:目前,智慧城市数字底座持续夯实,“七通一平”加快建设布局。
“一感”方面,感知台账、感知视图库、感知算法中心等感知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启动,市水务局、市城管委、市交通委等部门以及西城、通州等地区前端感知能力建设增强。
“一云”总体规划及统一的监管平台逐步落地,服务云节点承载1200余个政务系统稳定运行,信创云节点支撑70家单位240余个系统上线运行,用云效率逐步提升。
“一网”5G基站建设进度提前完成,超前布局6G技术,EUHT专网覆盖经开区核心区60平方公里,有序推进电子政务网络BOT协议到期处置、积极谋划北京无线专网技术升级。
“一图”初步实现统一底图数据整合,完成统一服务平台建设,为全市50多个部门210多个应用系统提供地理空间支撑服务,接口服务访问量超过7亿次。
“一码”方面,完成统一身份标识系统、城市二维码管控和服务核心功能搭建,支撑企业综合监管动态二维码、药店发码等应用,在朝阳区左家庄街道率先开展“楼宇二维码”应用试点。
“一库”推进空间计算操作系统2.0暨海淀百万平米试点工作,完成城市脉搏、园区脉搏、商圈脉搏场景建设;市级目录区块链系统2.0版本上线运行,政务区块链支撑平台试运行。
“一算”印发实施细则并建立市区两级数据中心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全市数据中心(算力中心)建设布局,推动海淀区、朝阳区城市超级算力中心建设工程;完成副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建设。
“一平台”为16个部门的32个应用提供多租户服务,汇聚50余个市级部门4万余个数据项、380多亿条政务数据,支撑疫情防控、复产复工监测等160余项应用场景。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在哪些领域已有典型案例应用?效果如何?
张劲松:目前,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体系交通领域启动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2.0 建设,打造成为国内首个超千万级用户的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平台用户量3000余万人,碳减排量近29万吨。
生态环保领域
搭建“取供用排”协同监管系统,实施水文监测补短板和积水监测补充;推进温室动态监管、电子商务助推农产品营销等应用场景建设。
规管应急领域
推动“实景三维北京”建设,完成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数据成果;开展森林灭火指挥、人工智能机器人现场救援场景建设。
商务服务领域
实现使用数字人民币发工资、缴党费、交学费、纳税款、签保单、买理财、乘坐无人车等多项首发应用;打造“定制e服务”办税应用场景,全国首创“线下零窗口”智能“云厅”。
医疗健康领域
开展电子医学影像试点,建设区域电子医学影像平台,完成友谊医院、潞河医院电子医学影像场景建设。
人文教育领域
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全量教育信息服务,全面推进“双师课堂”试点、推动“融合课堂”创新应用、深入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