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官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1985年北京信息产业协会批准成立,协会成立35年来,一直以推动信息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宗旨,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一直为推动数字北京发展辛勤地工作,特别是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历史的搜寻、保护和研究,取得了业界公认的成果。
 通知公告
· 我会副理事长获聘中国-(2024/4/9)
· 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2024/3/14)
· 北京这些大事写进政府-(2024/3/7)
·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2024/3/7)
·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2024/2/28)
· 2024年北京市民政-(2024/2/28)
· 真抓实干聚合力 善作-(2024/2/5)
· 我会承办"数字中国建-(2024/1/15)
·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2024/1/4)
· 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2023/12/29)
· 本市首次出台社会组织-(2023/12/27)
·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2023/12/22)
· 我会征集“2023中-(2023/12/12)
· 第十二届全国减轻企业-(2023/12/5)
· 重磅!支持民营经济2-(2023/11/30)
· 工信部指导开展光伏行-(2023/11/24)
·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2023/11/21)
· 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2023/11/7)
· 国务院拟于11月组织-(2023/10/25)
· 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2023/10/25)
· 工业生产稳步恢复 新-(2023/10/25)
· 我会在北京未来城即将-(2023/10/12)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2023/10/10)
· 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2023/10/10)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3/9/28)
· 《经济日报》金观平:-(2023/9/26)
· 前8月本市经济持续恢-(2023/9/19)
· 申报丨市经济和信息化-(2023/9/19)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史
莫斯科、哈尔滨、北京:张玛娅的刚烈人生
2022/5/9 8:37:00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1957年6月24日,哈军工刘居英副院长率解放军院校代表团17人一行访问苏联、波兰、捷克。海军系慈云桂副主任、讲师柳克俊随团前往,目睹苏军武器和计算机快速发展情况,慈云桂和柳克俊开了眼界,决心奋起直追。柳克俊回国后就要求研制鱼雷快艇数字指挥仪。


      1959年5月,哈军工研制的331电子管数字计算机送院俱乐部展示。(原载《国防科大计算机系兼研究所史》)

1958年4月,331工程研制组成立(后称901电子计算机):组长柳克俊,成员胡克强、胡守仁、俞咸宜、陈福接、卢经友、耿惠民、张玛娅、盛建国、康继昌、袁扩怀,平均年龄25岁。

陈赓院长鼓励柳克俊,别管什么院士列别捷夫,不一定照苏联的方法干,一定要取代落后的指挥仪。项目组面对重重困难心急如焚,柳克俊、张玛娅等教员攻关日夜不停,饭食无味,面色蜡黄,心思全在系统构成和部件测试。科研小组成员胡守仁回忆:“那时候,大家干劲特别大,连走路、吃饭都想着计算机的设计与实验以及调试中的问题。”整机调试节节推进,张玛娅和同事们日夜不停地攻关,累得面色蜡黄,嗓子失声。”

项目组长柳克俊回忆说,一开始申报鱼雷指挥仪项目,我要做论证实验。但是当时系里只有无线电和雷达两个专业,没有计算机专业,也没有数字技术的实验条件。张玛雅负责雷达实验室,她那儿有电子管,有示波器这些关键仪器、器材,我就向她要求在雷达实验室里面做实验。她知道原因后,很热情的说,你可以来做,只要不影响教学,做完以后把东西恢复保持好原样就行。柳克俊就在实验室里完成了电子算盘的论证实验。

张玛雅回国时间不长,中文讲不好,柳克俊在哈工大做过苏联导师的研究生,也能讲俄语,他们两人就用俄语来交流沟通。每次做完实验,他就整理好工作台,把卫生做好。后来张玛雅也参加到了这台计算机项目的研发,做了很多工作。

1958年9月1日至12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到哈军工视察,在海军系听取了331项目研制组汇报,叮嘱大家注意身体。16日、22日,邓小平,李富春、蔡畅、杨尚昆、赵尔陆、刘寅等先后到现场视察、鼓励。这是新中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在“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的日子,受到党政军领导的一致重视。几年来笔者访问了多位当年参加这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研制的前辈。


       1958年9月1日,彭德怀元帅视察哈军工。


      1960年,刘居英副院长(左二)和张子明(左三)、李懋之(右一)、赵本源(左四)等院系领导检查海军工程系计算机课题组工作,项目组长柳克俊(身着海军白上装)(尚法尊供)。


       国防科技大学的齐治昌先生展示当年做项目的图册


       正在发射鱼雷的快艇,安装上数字指挥仪后威力倍增。


       1961年8月7日,林彪元帅视察哈军工,参观海军系电子计算机,鱼雷快艇指挥仪项目组长柳克俊汇报;刘居英院长(右)陪同。

9月28日凌晨4时,项目组完成了扫描仪的全部电路安装,试算结果正确,中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诞生了,院系科领导赶来祝贺,全体参研人员热泪盈眶。
项目组中的张玛娅是一位独特的人物,可在哈军工的历史中,几乎是昙花一现。多年后笔者才知道了她的曲折人生和遭遇。原来,张玛娅生在莫斯科,在苏联长大。她的父母是沈泽民和张琴秋,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沈泽民,1902年6月生于浙江桐乡,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领导过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张琴秋,1904年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湾镇(现桐乡市石门镇)。她是红军长征时期级别最高的女将领,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张琴秋同志
 

      张琴秋和沈泽民新婚合影

1925年春,张琴秋和沈泽民结婚,不久,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派出的第一批优秀青年先后去苏联留学。张琴秋在上海登上了一艘3000吨的运煤船直航海参崴。同行的100多人中有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从海参崴到莫斯科7400公里,在寒冷的冬天列车驶过西伯利亚,11月23日到达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校有来自中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学生。有蒋经国、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等,邓小平、傅钟等也从欧州到了这里。

1926年5月,张琴秋生下了女儿玛娅,玛娅是俄语5月的谐音。5月,他们忘不了如火如荼的五卅运动。5月的苏联,阳光明媚,鲜花灿烂,沈泽明和张琴秋用这个名字寄托他们对女儿的美好希望和祝福。玛娅在成长,健康而快乐,很快就能咿呀学语,蹒跚学步。1930年中山大学停办。沈张二人陆续回国。他们把玛娅暂存在苏联。4岁的玛娅进入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这里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六七十名孩子。

张琴秋和沈泽民回国后被派往鄂豫皖苏区。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因病在黄安县天台山芦花冲逝世,年仅33岁。张琴秋随四方面军渡过黄河,兵败倪家营子,千辛万苦被党中央营救回到延安。

苏联政府为国际儿童院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正规教育。苏德战争爆发后,玛娅和小伙伴们被转移到离莫斯科三百多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开荒种菜,到森林伐木自救。还学会了救护伤员、缝制军衣和使用常规武器。

卫国战争结束后,玛娅离开国际儿童院,考入莫斯科电器工程技术学院,学习当时最热门的无线电专业。

这时,伯伯茅盾和孔德沚到苏联访问,那是玛娅第一次见到国内的亲人。沈泽民的哥哥茅盾,他这样描述了和侄女的这次见面,写道:”一个矮小的中国姑娘走了进来,原来是玛娅!…德沚见到玛娅就哭了起来,她一定想起了泽民,也想起了亚南。德沚抱住玛娅细细端详,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可是玛娅听不懂,她一句中国话都不懂。这就难了。我问她懂不懂英语,她也摇了摇头,德沚只好和她打手势。我急中生智,翻出那本《俄英、英俄两用字典》,以字词交谈。虽然十分艰难,总算弄清了一些最简单的事情,她如今20岁,在上大学,学的是无线电等。她也了解了我们的一些情况,如祖母去世了,姐姐(沈霞)也去世了(亚南用俄文给她写过信),哥哥(沈霜)在解放区等。琴秋的消息她是知道的,妈妈给她写过信。她通过字典说,下次她带个翻译来。到了中午,我和德沚硬拉她去餐厅吃了一顿法国大餐。看着她吃得那样津津有味,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显然,这样丰盛的法国大餐她有生以来还从未享受过。“

“第二天一早,玛娅果然带了两个小伙子来,一位是张太雷的儿子(张知春),另一位是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有了翻译,谈话的内容就丰富多了,不仅充实了昨天所谈的细节,并且还谈到了我们的生话和学习,谈到我们的家族,我们这些年的经历,泽民的一生,以及当前国内的形势。”
后来,玛娅又去看望茅盾夫妇,这一次带的翻译是陈祖涛。茅盾和他们一起上街,拍了几张照片。


       茅盾、孔德沚和张玛娅在莫斯科合影

1948年5月,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中国组成了由蔡畅、张琴秋,区梦觉、丁玲等13人的妇女代表团,前往匈牙利参会。代表团在莫斯科短暂停留时,张琴秋终于见到了阔别18年之久的女儿玛娅。张琴秋充满怜爱地端详着玛娅,玛娅也深情地注视着母亲,张琴秋将女儿一把揽进自己的怀里。这么多年,她没有一天不感到对女儿的愧疚,愧疚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她问玛娅,你怨恨妈妈吗?玛娅说,妈妈是为了中国革命。

张琴秋鼻子发酸!

母女俩18年未见,但感情十分融洽。玛娅在国际儿童院养成了许多良好的品质,她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她还擅长游冰、滑冰、滑雪,爱好下棋,她下棋,很少有人能赢她。玛娅的健康成长使张琴秋感到快慰。当母女俩依依惜别之时,便又都盼望着再一次相会。她俩都坚信,不会再彼此等待18年。

张琴秋通过书信把母女相见的情形告诉了茅盾和孔德沚,她写道:“她没有使我失望,总算学习得不错,性格上有许多地方像她父亲,如刚毅、钻研业务等。玛娅在苏联长大成人,受了这样好的教育,将来多少有些用处,我应当感谢那些教育她的人啊!”

1950年10月,张玛娅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学业,结束了异国他乡,孤独的游子生涯,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国和母亲团聚。这是她第一次踏上自己的国土,又一次见到了妈妈,同时也见到了继父苏井观,苏井观这时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张琴秋是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为了适应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玛娅到北京大学去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

一年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军委通讯部翻译室工作,后调到雷达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张玛娅和母亲张琴秋商量:“我一直在苏联读书,对中国革命没有什么贡献,现在我想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于是玛娅离开了父母。1954年冬天,张玛娅来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成为新建不久的军事工程学院为数不多的女教员。


       1957年,哈军工海军系315教授会全体与苏联专家杜德尼科合影,前排右2胡守仁,右3张玛娅,右4慈云桂,右5杜德尼科,右6作者杨逢春,左1易琦,左2卢经友。

玛娅在哈尔滨一呆13年,这期间她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

1963年,沈泽民去世整整30年了,张琴秋接到通知,去参加沈泽民的遗骨迁葬仪式。正是清明时节,张琴秋和女儿玛娅一路风尘,赶往湖北红安县。

沈泽民的墓位于1958年建成的红安县烈士陵园。张琴秋看到了由董必武亲自题写的墓碑——“沈泽民同志之墓”。足以使张琴秋热泪涟涟,泣不成声。


      1963年,张琴秋和女儿玛娅在红安县烈士陵园参加沈泽民遗骨迁葬仪式。墓碑由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自题写。

玛娅站在母亲身边,默默地掉泪。父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苏联,离开了她,对父亲的印象她已经无从记忆。但她知道父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是为什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是她永久的骄傲,她紧紧地搀扶着悲痛欲绝的母亲。玛娅能够理解,坚强了一生的母亲,今天为什么浑身颤抖得这么厉害。

从陵园出来,张琴秋指着四周的土地对玛娅说,这就是鄂豫皖的一部分,这里是我们的根据地。你明白根据地的意思吗?在主力部队转移的时候,你父亲说什么也不走,死也不走,你父亲实践了他的诺言,为保卫根据地,献出了生命。

玛娅于1964年调到北京七机部二院二十三所,在苏联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玛娅,性格当中充满了俄罗斯式的真诚和坦率,她有话说在当面,有事做在当面,直通通地从不知道拐弯抹角。她的这种个性,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让人接受不了的一面。她得罪了人,自己往往还不知道,她的同事对她都非常放心,就是不用担心她在背后打别人的小报告。在国际儿童院,打小报告是最让人不齿的一种行为,不仅受到同学的蔑视,也得不到老师的赞许。

玛娅和人相处,也和在国际儿童院一样,信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年冬天,她把自己刚织好的毛衣脱下来,给一位穿得很单薄的同事,她觉得很自然。玛娅在家里也是这样,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张琴秋的亲生女而感到位置特殊,她坚持要将新的衣物让给张克宁和苏玉雪,说她们是妹妹。

张玛娅从哈尔滨调回北京的那一天,张琴秋派车去火车站把她的行李取了回来,玛娅却气冲冲地来到母亲办公室,说母亲公私不分,利用职权办私事,玛娅一急起来,词不达意,干脆用上俄语,大噪门引来了不少人。

1968年4月22日,张琴秋不幸被迫害致死。玛娅和丈夫刘仲邹却因张琴秋一案遭受到长达两年的隔离审查,玛娅被折磨得神经错乱,听觉失常。在这期间,玛娅受到徐向前元帅和伯伯茅盾一家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她难以忘怀的。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发生举国震惊的天安门事件。玛娅是个表里如一的人,极不善于隐瞒自己的真实感情,在单位召开的讨论会上,她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玛娅太单纯了,会议主持人似乎态度和善地说,玛娅同志,你能把你的发言再重复一遍吗?有些地方,我没有听清。玛娅连想都没想,就重复了她的话,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去给敬爱的周总理送花圈,朗诵诗词,悼念周总理,我看没有什么错,是正义的行为,阻止和镇压这种行为,才是别有用心。

第二天,玛娅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现行反革命,第二次遭受到“专政”的暴行。侮辱她的大字报贴满了机关,对她的批斗会接二连三。上一次没能整倒她的人,这回更加猖狂。“四人帮”中一个成员对张玛娅的问题直接就定了性,说道,张琴秋的女儿,决不会是个好东西!

玛娅的个性比母亲还要刚烈,这回再也不愿甘受其辱,她吞服了大量安眠药。送往医院后,她的大女儿刘竞鸣赶来看她,玛娅始终没说一句话,紧紧握着女儿的手。玛娅被一群专案组的人监视着。那些人坚持要把玛娅转到他们系统的医院里去。他们不由分说,粗暴地拔掉了玛娅身上的各种管子,硬把她抬上了车。重新进行抢救时,回天无力,倔强的张玛娅停止了呼吸,这一天是1976年5月18日,又是一个五月。


      张玛娅

1977年8月30日,张玛娅所在单位为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已是80高龄的茅盾老人,在搀扶之下,参加了侄女的追悼会。只见他对着玛娅的遗体鞠躬志哀,可谁又知道这位老人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莫斯科、哈尔滨、北京,张玛娅的人生是独特、曲折的,如同划过太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留下了永远的光芒。

她的女儿刘竞英,感慨祖辈和母亲离开得太早了。“我没有见过外公。母亲工作很忙,我跟她一起生活的时间,零零散散也只有两年多。”“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很多都来自书里,所以我们很喜欢收集和阅读有关他们的书,想永远记住他们,把他们的精神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2021年5月2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记录计算机历史工作组访问张玛娅的项目组长柳克俊教授(左2)。


       2019年6月17日,笔者在长沙访问胡守仁教授,他是指挥仪项目成员,上世纪50/60年代时任副系主任。

本文参考《张琴秋传》《溯源中国计算机》《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和杨逢春《难忘的岁月——我和苏联顾问阿·里·杜德尼科》等书报。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邮箱:biia2012@163.com
  电话:010-68220032
  地址:北京复兴路49号C座228
 
主办:北京信息产业协会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52252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