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官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1985年北京信息产业协会批准成立,协会成立35年来,一直以推动信息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宗旨,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一直为推动数字北京发展辛勤地工作,特别是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历史的搜寻、保护和研究,取得了业界公认的成果。
 通知公告
· 我会副理事长获聘中国-(2024/4/9)
· 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2024/3/14)
· 北京这些大事写进政府-(2024/3/7)
·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2024/3/7)
·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2024/2/28)
· 2024年北京市民政-(2024/2/28)
· 真抓实干聚合力 善作-(2024/2/5)
· 我会承办"数字中国建-(2024/1/15)
·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2024/1/4)
· 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2023/12/29)
· 本市首次出台社会组织-(2023/12/27)
·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2023/12/22)
· 我会征集“2023中-(2023/12/12)
· 第十二届全国减轻企业-(2023/12/5)
· 重磅!支持民营经济2-(2023/11/30)
· 工信部指导开展光伏行-(2023/11/24)
·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2023/11/21)
· 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2023/11/7)
· 国务院拟于11月组织-(2023/10/25)
· 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2023/10/25)
· 工业生产稳步恢复 新-(2023/10/25)
· 我会在北京未来城即将-(2023/10/12)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2023/10/10)
· 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2023/10/10)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3/9/28)
· 《经济日报》金观平:-(2023/9/26)
· 前8月本市经济持续恢-(2023/9/19)
· 申报丨市经济和信息化-(2023/9/19)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史
马识途:在成都分院出访瑞典
2022/7/11 13:54:00 马识途 计算机六十年

成都会议决定“向科学进军”,省委任命马识途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筹备处主任。他从川大、重大、华西大学挑选200名二年级以上学生,供给生活费,毕业后统一分配。并在成都南郊建设“科学城”。,1958年3月省长李大章亲自授牌,宣布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就此成立,院长由学部委员刘承钊担任,马识途任党组书记兼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3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1962年机构调整更名为西南分院,1970年下放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

一、四川分院的成立与调整

“大跃进”以后,全国一片“压缩空气”声;1961年1月,“大跃进”中乘风而上的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自然也在收缩之列。挂牌成立的十几个研究所只好撤下牌子来,人员精简,基建投资减少,科学城的庞大建设计划作罢,招收的工人强制送回农村。我有点不甘心,还是保留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站和金工厂,干部精简不多,工人也选留了一部分,压缩的几栋研究楼照建,没有停工。

这时传来中国科学院和各省、市研究,撤销初建分院的消息。四川分院也是初建,是不是也要撤销呢?中国科学院派秘书长到西南地区来考察,回去后做出决定,撤销了云南分院和贵州分院,只保留四川分院不撤销。1962年7月11日,在其现有基础上扩建成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主管云、贵、川三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并且仍叫我任副院长,另从原云南、贵州分院领导中调人两人任副院长。


    四川分院更名为成都分院。

还让我们把已有点基础的四川分院的原子能所、电子所、半导体所、计算机所交给中国科学院直接管理,从事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放这几个所在成都,就由西南分院代管。

如此一来,四川分院没有撤销,反而扩大升级了。中国科学院调来一些骨干,增加了投资和研究设备,并把我们“拔青苗”的理科大学生二百人接过去,送科学院各研究所培训。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四川地方的积极帮助下,我们做了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成都建成一个在大后方的科学基地,完成了科学院的科研项目。我的担子虽然更加繁重,却心情愉快,我辛苦创业了几年,终于有了收获。

(编者注:四川分院有计算站,有直属中科院的计算所,)

二、科学家出访欧洲

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派出科学家代表团访问欧洲,马识途代表科学院成都分院,作为工作人员参团。


    瑞典皇家科学院


    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安格斯·迪顿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访问瑞典,到达斯德哥尔摩,到机场迎接的除去使馆的同志,就是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工程科学院的秘书长和几位科学家。大使馆的同志说,他们是不讲迎来送往排场的。接我们的汽车不是专车,是临时租用的。据说西欧各国公家从来不向机关提供专车,更不用说提供专用列车和专用飞机了,只有元首出国除外。上下班无论多大的官都是坐自备小车或公共汽车,连总理大臣也常坐公共汽车,十分亲民。据说瑞典有一位部长应中国邀请访华,是自开小车到机场,然后上飞机出行,回国后在机场开自己的小车回去,他对到北京受到的各种热烈礼遇颇感惊讶。

我们到了机场贵宾室,只寒暄几句,没有客套,便马上进人访问日程的实质性安排。他们拿出已打印好的详细日程表,详细到几点几分到达什么访问或参观单位,何人迎接,何人陪伴和介绍,全都是有头衔的科学家,何时几分参观何种实验室,何时完毕,写得十分清楚。

后来事实证明,我们的参观访问就是照这张日程表的安排,时间不会差到一刻钟以上,以至在我们访问一个实验室时,介绍的科学家多谈了不过五分钟,竟然下一个访问点的科学家跑来向占了他的时间的科学家提抗议,使我大为惊奇,他们竟有这么强的时间观念。他们这种不搞客套、不尚空谈、讲求效率、讲求实际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从瑞典首都机场到达宾馆后,安顿下来。按日程表上的安排,当晚由皇家科学教育大臣招待我们便宴,可我们还没有出发,大使馆和皇家科学院来人告诉我们晚宴取消了。我们不解,他们解释说因为政府垮台了,内阁要重组,原来的科学教育大臣已辞职,所以不能来主持宴会了。至干那些科学家好像根本不理会这事,照样热烈讨论他的科学,好像是久已认识的老朋友又见面了一样。

三、黄昆教授的感慨

我们在西欧参观和访问了不少大学和科学实验室,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里我又大吃一惊。


    黄昆教授

我们代表团里的黄昆教授,是闻名世界的半导体理论权威,一行中受到许多外国科学家的尊敬和求教,我们去参观计算机实验室,他们听说黄昆来了。都尊崇不已。当时的计算机已经从电子管发展到半导体晶体管,他们说计算机的升级。黄昆教授的理论是起了作用的,但是黄昆在我们“锁国”里好像并不知道。当时我国才起步试验,电子管的计算机要装一座楼,外国用半导体却装在一个实验室的一张桌子上就行了。

瑞典的科学家除称赞黄昆的理论外,还当场用计算机演示给黄昆看,说他们的计算机已和美国计算机联网了。我们听了很惊奇,他们当场就和美国联起网来,并且从美国国会图书馆调出存着的黄昆的学术资料,我们立即就在屏幕上看到了英文的黄昆介绍资料和他已经在世界上发表的论文目录。我们惊呆了,黄昆本人也惊呆了。于是黄昆提出调出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全文看看。几分钟后,在屏幕上就显示出来,黄昆看了一下,说:“有的内容我都忘了,这里还査得到。”有同志戏问:“能查到中国领导人的档案吗?”回答是世界名人的档案全可查得到。我戏说:“我们代表团团长(他是科学院党组书记,此时张劲夫已调财政部)能查到吗?”他们回答,中国科学院领导人的档案肯定有。

计算机竟然有如此的妙用,又是如此危险的妙用。黄教授不知道自己的理论产生如此大的作用,不胜感慨。我们要努力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以及更新的电子学技术是刻不容缓了。这是大家一致的认识。这二十年是世界新技术突飞猛进、发明不断的二十年,然而我们自己却封闭了二十几年,没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积极性,浪费了宝贵的二十年,悔之莫及,只有更加开放,迎头赶上去。

后记:出访国外见到计算机应用,马识途已63岁。1985年,微机在中国大批出现,70岁的马识途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开始学习电脑,并很快熟练掌握,成为中国作家中年龄最长的换笔人。 2003年(87岁以后),30万字的电视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就是他以电脑打字完成的。原载《百岁拾忆》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


    中国作家中年龄最长的换笔人马识途

马识途,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1915年1月生于四川忠县(现属重庆),中国当代作家,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国文学系。1949年任成都军管会委员、川西区党委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1958年,筹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任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1980年,被选为四川省文联和作家协会主席,2013年1月17日,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2021年11月13日,107岁新著《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在成都出版上架。

黄昆,浙江嘉兴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1919年9月2日生于北京,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毕业后在西南联大物理系任助教。1942年,考取西南联大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为物理学家吴大猷。194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员。1945年8月,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做莫特的博士研究生。1948年获博士学位,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从事研究工作。1951年,回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系副主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1977年,调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黄昆与北大校友王选同获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邮箱:biia2012@163.com
  电话:010-68220032
  地址:北京复兴路49号C座228
 
主办:北京信息产业协会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52252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