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由电子工业部第五十二研究所承担的《高性能磁带存储系统》研制项目既是一项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国科技合作项目,又是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它是我所承担的第一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确定的。根据1979年5月28日至6月5日在北京确定的工作计划,中罗双方于1980年4月19目在中国太原共同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这份协议书由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计算技术研究所科技副所长、博士、工程师朱多尔.爱米尔,中方由太原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副所长续澄溶出席,双方在太原晋祠宾馆共同签字成文。
从曾经已走过的历程来看,整个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即前阶段从1980年至1982年底,研制代号为195-09的“高速磁带存储系统”。其带宽为1/2英寸,带速为125IPS(即3.175米/秒)。记录方式为 PE制,记录密度为1600BPI。研制的系统分为两大部分:磁带駆动器( MTU )和磁带控制器( MTC ):其中磁带驱动器由太原计算机外部设备所(当时代号为1902所)的第二研究室磁带机专业组承担;至于磁带控制器当时所内从未搞过,没有课题组班子,没有经验;而这部分又比较复杂,又必须要搞。于是所里经反复研究后决定在当时的第三研究室中抽调部分技术人员组成课题组承担磁带控制器研制任务。为了确保研制进度,为了后面的联机试验,这部分还要与国内的主机所合作。经上级领导协调,定为与电子部1932所合作。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拼搏奋战,在电子部十九院的支持和直接协调下,在我所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下,课题组全体人员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克服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于1982年第三季度完成了设计、生产、分调、联调,并于1983年初进行并通过了技术鉴定。195-09“高速磁带存储系统”荣获电于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5-09高速磁带机系統研制人员
195-09的后阶段,根据当时世界上出现的最新产品和磁带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中罗双方在原签订的协议书的基础上,对下一步的共同工作计划进行了调整。对下阶段共同研制产品的目标,瞄向最新出现的数据流磁带机,在双方科技人员之间达成一致共识,1982年11月25日至12月23日中方派出以于荡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行6人前往布加勒斯特与罗方专家组会晤,双方对第一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后续合作项目数据流磁带机有关情报信息进行交流,为下一步作准备。
1983年11月10日至11月30日,中方派出以郑振华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行5人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计算技术研究所,双方专家组就高性能磁带存储系统(代号定为234-02)的具体研究项目、合作方式和内容、任务的分工、技术指标及阶段工作计划进行认真讨论。对原中罗合作195-09任务的协议书进行了修改。合作研制带有微处理机和高速缓存的1/2英寸数据流磁带机和1/4英寸盒式数据流磁带机。
主要研究单位:电子工业部杭州磁记录设备开发中心(即电子工业部第五十二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员:何汝淮、周明月、张振荣、何显贵、王国仁、陈鹤皋、张元喜、叶梅元等。
在开发应用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ZDC -880数据磁带机适用于地质石油勘探、地震预测、情报资料的收集与归档、气象信息记录和保存、电信部门以及工程配套等需要连续数据记录的各个领域。课题组十分重视用户开发,闯南走北,跑遍了全国各省的电信局、气象局、地质石油堪探部门,取得了好的成绩。

ZDC -880数据磁带机
二、齐心合力 排除万难 确保任务完成
高性能磁带存储系统研制项目是我所的重点项目,领导和全所相关部门齐心合力、密切配合、积极安排、大力支持。上级领导机关电子部十九院及时关心这项任务的进度,有什么困难。在与1932所协作关系上及时给予疏通。在安排磁带控制器任务时由于原先没有班子没有经验,所里就从(1902所)第三研究室抽调何汝淮、陈鹤皋、赵洪利和杨淑兰等同志,研制磁带控制器,与1932所合作。1932所刁烈燊、边爱玲两同志兼顾195-09的磁带控制器任务。
由于与1932所协作,工作地点远在上海嘉定,与太原相隔数千里。搞这任务的同志需要长期出差在外,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有的本人年龄已较大,身体较弱:有的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平时需要有人照顾:有的平时要为孩子辅导学习:有的家属有病,准备住院,正需要有人照顾住院的病人和留在家中的孩子………这些都是实际问题。但这些同志自己惦量了一下,个人的这些困难与自己承担的中罗合作任务相比,哪个重哪个轻就显而易见了。个人的困难再大也是小事,确保完成中罗合作任务才是大事,应摆到首要位置。于是大家在出差前都努力安排好自己家中的事情,如:家属生病住院,把老人和未上学的孩子送往老家,把在太原上小学的孩子寄放在邻里,请求帮助照顾。出差到上海嘉定,住宿在旅馆。到1932所,看到他们磁带控制器组的办公场所很小,我们几个人去后更拥挤,消化图纸资料也没有个合适的地方。干是我们只能选择白天在旅馆里消化资料,晚上在旅馆里继续加班消化资料。遇到的与这样类似的困难逐一加以克服后,终于迎来了曙光。随后控制器的生产、测试、分调、联调都按时完成了。
三、走出国门.相互交流
当195-09前期的中罗合作项目﹣高速(3.175米/ 秒) 磁带存储子系统调试完成后,中方派出以于荡为组长的专家组赴罗与罗方专家会晤,总结交流前期工作,探讨后续合作项目从技术面和信息面上进行交流。1982年11月25日至12月23日,以于荡为组长的中方专家一行6人赴罗马尼亚。成员有周明月、陈鹤皋、王国仁、赵洪利和翻译卞玉麟。这次旅程,从北京首都机场至布加勒新特,11月25日上午9点航班起飞,境内途经太原、乌鲁木齐上空,越过天山山谷,飞向巴基斯坦,北京时间15时到达卡拉奇国机场,首次降落。起飞时,北京已是一派冬天的景象。起飞后不到6小时在卡拉奇却是呈现出一派盛夏的景象。天气炎热,柏油马路被太阳晒得软软的。班机在卡拉奇停留2小时并加好油后续起飞前行。沿途还要飞越阿联酋、巴林、沙特阿拉伯、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等国的上空。本来需6小时左右就可到达目的地布加勒斯特机场,但那天老天不帮忙,在离到达目的地只还需1小时的时候,航班机组人员接到通知,布加勒斯特上空布满了大雾,飞机不能降落。驾驶员只能将客机绕道前往南斯拉夫寻求降落。可是未获准许,民航机只好折返向南飞行至土耳其上空,与中国駐土耳其大使馆联系后获准许降落,飞机就降落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
在该机场待了16个小时后又起飞前往目的地,但这时布加勒斯特上空能见度仍较低,飞机一般不能降落,客机上160名乘客恐慌不安,万分焦虑,这时驾驶员凭其熟练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经验,果断地穿越雾层,盘旋几圈后,降落到了布加勒斯特机场,机上旅客们终于有惊无险安全着陆。这时听到机场工作人员的一片鼓掌声、欢呼声,因那一天,许多国家(包括苏联和美国)的民航机不敢降落而折返,只有中国的飞机安全降落了。这时,我国驻罗大使馆和罗方都派车到机场把接我们到住处一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
生活安排好后,大使馆经济参赞和一等秘书老沈召集我们开了个短会,告诉我们在与罗方会晤时有些事项不要在会晤纪要上明确,而必须要在中罗科技合作委员会上定。

1982年12月 中罗磁带存贮系统专家组会晤
到布加勒斯特计算技术研究所后,所长朱多尔.爱米尔向我们介绍了该所的大致情况,安排我们参观了计算机房,绘图系统、参观了 Fillix 计算机厂,还参观了离布加勒斯特700公里位于罗马尼亚西南的一座小城市( Dimisolara )的一个存储分所。在双方会晤中间还安排游览一个离布加勒斯特120公里外的风景区的雪山顶上,玩得很愉快。载有中罗两国科技人员的客车在返回布市的路上,虽然存在语言障碍,但大家用简单的英语加上手势,彼此也能大致听出对方表达的意思,一路边说边笑边唱歌,加深了中罗科技人员之间的友谊。

1982年12月,中罗专家组成员在罗马尼亚的雪山顶上
四,敏锐捕捉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及时跟进
195-09前期合作研制的“高速磁带存储分系统”任务完成,其后续项目中瞄准什么产品,这是中罗双力科技人员关注和考虑的问题,当时国际市场上出现的最新的磁带存储设备是数据流磁带机。世界上第一台数据流磁带机首先于1979年在美国诞生。主要代表性样机有 Cipher 公司的 F -88O型、 FS -1000型,Kennedy公司的9600型等,这些新颖磁带机的出现,吸引了全球同行的目光。
双方科技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了上述产品信息,双方对此共感兴趣,瞄准了这一目标,及时跟进,于是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搜集、消化、分析、交流。决策部门也对原签订的“协议书”通过双方专家组之间的会晤,统一了思想,共同瞄准“高性能磁带存储设备”(即数据流磁带机)的研制,即进入了 195-09中罗合作的后续阶段,项目代号为234-02。
后面的两次重要的专家组会晤,把这个阶段的合作研制的产品搞什么、怎样合作等具体事项定下来了,然后就是着手干了。
(一)中罗合作后续阶段(即代号为234-02)第一次专家组会晤
时间:1983年11月10日至30日
会晤地点:布加勒斯特
中方专家组:组长郑振华,副总工程师
成员:唐守仁、何汝淮、王国仁(均为工程师)。
卞玉麟(翻译)。
罗方专家组:组长博贝斯库.格里高里,研究室主任
成员:瓦恰努.尼古拉、山姆依拉.乔治、波耶里尤.米尔恰、布拉洛尤.尼古拉、乌依奇.米尔恰(均为工程师)。
双方讨论和确定了下列内容;
(1)确定合作课题
鉴于国际市场上新成果和磁带存储设备的发展趋势,双方专家一致认为应当将数据流存储技术用于要研制的设备,双方决定研制1/2英寸带盘的数据流磁带机和1/4英寸盒式数据流磁带机(在下次会晤时决定两种是同时研制还是相继研制)。
(2)研究了合作内容和方法(有附件明确标明),双方根据分工,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交换元器件通过贸易途径解决。
(3)拟定工作计划(有附件),双方专家认为该计划在工过程中可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改。
(4)确定1/2英寸盘式和1/4英寸盒式两种磁带机的主要技性能(有附件)
(5)修改原签订的“协议书”适合于新的合作阶段。
中方专家组在罗会晤期间受到罗方计算技术研究所领导的接见,并会见了电子和计算技术工业局技术局长。中方还参观了罗-美控制数据厂、计算机厂、自动化元件厂、外部设备厂和接插件厂以及计算机所自己使用的专用计算机实验室。
(二)中罗合作后续阶段性(代号234-02)第二次专家组会晤
时间:1984年11月2日至18日
会晤地点:杭州
罗方专家组:
组长:博贝斯库·格里高里,研究室主任。
成员:山姆依拉·乔治、波耶里尤·米尔恰(均为工程师)。
中方专家组:
组长:陈鹤皋,研究室主任。
成员:何汝淮、周明月、王国仁、张振荣、刘全菊,(均为工程师)。
会晤期间,双方就各自之前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并共同进行了分析,拟定并确定了技术方案。会晤期间进行了技术交流。罗方作了“用微处理机控制伺服系统”的技术报告。中方就参考样机F880型420型数据流磁带机作了技术分析报告,双方所作的技术报告对今后将研制样机起了积极的作用。
会晤期间,双方对F880、 FS -1000和F420二种参考样机在认真作了技术分析的基础上,一致选定F880和 F 420分别作为中罗共同研制1/2英寸和1/4英寸数据流磁带的参考样机。双方将共同研制与参考样机相类似的设备。
会晤期间,讨论并确定了1/2英寸数据流磁带机的分工和接口方案。讨论并确定了1/4英寸盒式磁带机的分工和接口方案,修改了1/4英寸盒式磁带机的技术指标,修改了原定的工作计划。
为了加快中罗合作任务234-02的进度,会晤期间中方向罗方提供了F880的元器件位置图、8K EPROM的机器代码、结构材料单及F420的元器件清单。在下次会晤时,罗方将向中方提供8K EPROM 详细分析报告和程序流程图。双方还就科技与生产合作、元器件交换等方面也交换了意见。
罗方专家组在杭州逗留期间受到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和杭州磁记录设备开发中心领导的接见。并参观了杭州磁记录设备厂和计算机厂。罗方对这次会晤和共同工作表示满意。

中、罗专家在杭州会晤
经这次会晤修改后的1/4英寸盒式磁带机的主要技术指示为:带宽:1/4英寸,工作速度;90IPS,记录方式;GCR、记录密度8000BPI、磁道数:4、磁头:写后读,4道磁头;带长450英尺、启停时间:75ms、数据传输率720kbit/ s 。
五.评审、鉴定与获奖
234-02任务,经两国专家组多次会晤、交流,明确了具体任务、接口和计划进度后,科技人员就撸起袖子加油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点,大干两年,终于在1985年底前完成了234-02“高性能磁带机”(即1/2英寸数据流磁带机) ZDC -880样机。
1986年2月: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局委派本行业的权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在杭州对1/2英寸数据流础带机进行技术鉴定。
鉴定委员会组成:
主任:虞浦帆电子部32所顾问,高工
副主任:夏纪寅电子计算机局副处长,高工
副主任:陈明廉总参56所,高工
委员:
闫学城 电子部计算机局,工程师
钟光炳 4509厂副总工程师
韩子仁 中磁公司副经理,高工
刘怀勋 4292厂副总工程师
黄喜祥 解放军技术学院,团职工程师
周保群 解放军技术学院,团职工程师
于荡 杭磁开发中心(52所)总工程师
秦如镜 杭磁开发中心(52所)副教授
杜志德 电子部15所工程师
华成吉 杭州计算机厂总师办主任
徐丽娟 上海计算机厂工程师
刘斌 华北終端设备公司工程师
参加鉴定的专家们在认真听取课题组作的产品各项技术报告和测试报告并对实物进行现场测试后,一致通过了鉴定。
专家们在鉴定意见中说:数据流磁带机是国外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磁带机,随着温盘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迫切需要一种外存储器作为温盘的后援设备,而数据磁带机就是一种理想的后备。此外它还可作一种计算机的外存储器,该磁带机的特点是省去快启停装置和磁带缓冲机构(真空积带箱):并具有自动穿带功能和自诊断功能,因而它与传统磁带机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等优点。
ZDC880 1/2英寸数据流磁带机的研制过程遵循了"引进-消化-开发-创新”的方针,它的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设备的水平,其国产化程度达90%以上,填补了我国在开盘式数据流磁带机方面的空白。
该机适用于地质石油勘探、地震预测、情报资料的采集与归档,气象信息的记录与保存、电信部门以及工程配套等需要连续数据记录的各个领域。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数据磁带存储技术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1986年,1/2英寸数据流磁带机项目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也荣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列入了《计算技术“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汇编》,其代号为31-2-37.

项目所获奖状
六、结束语
本文回忆的有关我所研制“高性能磁带存储系统”的一些片段情节己是30年前的事了,当时主抓这项任务的领导和相关科技人员中有部分老同志今天已不在世了。他们在完成这项任务中。艰苦创业,克服困难,付出了许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于荡、张玉鸣、周明月、王国仁、王文海、倪津慧等老同志。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年我们为之生存和发展的52所,如今在年轻一代富有智慧和胆识的领导班子领导下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些年来,使52所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今天的中电海康(52所)已经溶入了全球,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坚信中电海康(52所)一定越来越好,前程似锦。

陈鹤皋简介:
1940年12月生,上海嘉定人。于1956年考入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于1959年计算机专业毕业,同年分配在一机部第十五研究所、后调四机部二十八所等单位工作,1970年调入52所,曾任第三研究室副主任,第二研究室副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第一党支部书记等职,2001年退休。荣获党龄五十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