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50周年,从2002年我就开始注意计算机的历史研究,向学会、研究所和工信部反映,希望能够隆重庆祝。传统的方式就是开大会,领导讲话和科技人员代表讲话,宣布最新的成就,借此机会举行一系列的学术报告会,当然还有老科学家的合影。
2006年9月5日,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举行“纪念中国计算机教育50周年座谈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校的计算机专业创业先驱:凌瑞骥、陈望梅、许卓群、朱鹏举、胡建平、康鹏、任连仲、谢树煜、龚元明、胡道元、柳克俊、王尔乾、吴文虎、王继中、吴鹤龄、陈正清以及孙家广院士、袁成琛、杨士强等出席了座谈会。

前排(左起):柳克俊、许卓群、胡道元、康鹏、凌瑞骥、王继中、谢树煜、陈正清、王尔乾;后排:吴鹤龄、□□□、徐祖哲、胡建平、陈望梅、吴文虎、朱鹏举、任连仲、龚元明、袁成琛、杨士强等出席了座谈会。
我总觉得像计算机事业50年的拼搏奋斗,光开这样的大会还是不太够的。比如中国摄影家协会庆祝建会50周年,表彰了摄影大师,表彰了100位有贡献的摄影记者,还对全国从业50周年的摄影记者颁发了纪念证书。最动人的是向出席大会的李铁映赠送了李维汉在天安门上与主席的历史合影照片。计算机事业50周年活动要是延伸到基层,延伸到广泛的应用部门,让所有相关人士都能记住这个发展的历程多好啊!
2006年9月6日,以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的名义邀请了6个重点高校当年的计算机训练班学员和教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会议室举行了一次座谈会,这些前辈讲话深切地回忆了当年开始计算机事业的经历,我们向前辈敬献了鲜花,大家有了一个珍贵地合影。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杨士强书记,非常支持这次活动。因为以前没有和杨书记打过交道,他很客气的问我,你是做什么专业的?我说我是做计算机的。他说在那儿做?我说在哈军工计算机研究室。他说我明白了,我本来担心这些老师会不会都出席。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老师们的讲话也都有录音,还整理成了文字,有14家媒体到来,都发布了纪念会的消息。
杨书记希望能够为中国计算机教育史立项。到会的前辈们都签字,由清华计算机系写了一个报告,报告教育部,但是没有下文了。当年要成立计算机专业,没有几天教育部就有批复,现在机关大了,事儿也多了,想要做历史研究的事儿,一次报告肯定是不可能有回音的。


这次座谈会,以信息产业协会的名义广为宣传,各界知道计算机事业已经50年。可惜当年的媒体并没有重视计算机历史,只是做了一个消息,没有专门做访谈。16年过去了,参会的老师已经有好几位去世了,凌瑞骥、王尔前、陈望梅、胡建平、陈正清、朱鹏举,都和他们毕生的事业告别了,但是他们的经历和奉献都将留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历史之中。
十多年之后,有一位同志和我聊天时候说。座谈会是谁批准的?我说是信息产业协会发起组织的,他说没人批准能纪念吗?刚好那时要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就问他庆祝国庆,单位、街道、甚至餐厅、小卖部都能挂横幅纪念。居委会,街道,许多单位都开座谈会纪会,没有要申报批准啊?计算机是一个专业领域的纪念,也是全民的应用,应当有更多的人来纪念。
到会来宾和新闻单位名单
清华大学:杨士强(计算机系党委书记);凌瑞骥、王尔乾、谢树煜、胡道元、吴文虎、王继中;
北京大学:许卓群:
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吴鹤龄、龚元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学院):陈望梅、胡建平;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康 鹏、任连仲;
哈尔滨工业大学:柳克俊(哈工大计算机研究生,哈军工军用计算机研制人)、陈正清。
留苏:朱鹏举:
嘉宾:孙家广(工程院院士)、袁成琛(原教育部科技委秘书长,中国教育网络顾问);
主办单位:徐祖哲: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
媒体: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计算机用户、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国计算机用户周刊、中国计算机报社 、计算机世界、无极网、天极网、IT168、人民网、腾讯网科技频道、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