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官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1985年北京信息产业协会批准成立,协会成立35年来,一直以推动信息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宗旨,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一直为推动数字北京发展辛勤地工作,特别是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历史的搜寻、保护和研究,取得了业界公认的成果。
 通知公告
·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启动-(2025/4/9)
·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发起-(2025/4/9)
· 关于征集建立联合科研-(2025/3/27)
· 公布第八批北京信息产-(2025/3/7)
·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关于-(2025/1/6)
·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关于-(2025/1/6)
· 关于开展“新质生产力-(2024/12/20)
· 关于《信息技术服务 -(2024/12/20)
· 我会召开各分支机构工-(2024/8/19)
· 特邀我会会员单位组团-(2024/8/15)
· 11家企业正式加入我-(2024/8/1)
·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感-(2024/6/18)
· 我会牛少彰、龚才春二-(2024/6/4)
· 重磅 |全国元宇宙1-(2024/5/29)
· 我会获批成为市科协团-(2024/5/27)
· 我会副理事长获聘中国-(2024/4/9)
· 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2024/3/14)
· 北京这些大事写进政府-(2024/3/7)
·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2024/3/7)
·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2024/2/28)
· 2024年北京市民政-(2024/2/28)
· 真抓实干聚合力 善作-(2024/2/5)
· 我会承办"数字中国建-(2024/1/15)
·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2024/1/4)
· 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2023/12/29)
· 本市首次出台社会组织-(2023/12/27)
·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2023/12/22)
· 我会征集“2023中-(2023/12/12)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史
东北师大自行仿制103计算机
2024/2/5 17:01:00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编者按:公众非常关心中国第一个型号的103计算机生产了多少台?

之前的统计是工厂生产46台,单位自制3台,共49台。

七三八厂有关同志就103计算机生产数量的回忆,第18台是吉林师范大学购买的。但是,近日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材料,他们学校的103计算机是历经曲折,自行仿制,在1970年组装成功的,而且使用了8年。这样,在103机清单里,自行制造的就增加了一台。

根据七三八厂的回忆,1958年至1961年,103机生产了19台,第18台是哪个单位购买的?或者说,究竟生产了多少台103计算机,要等待正在整理中的738厂历史档案来确认。

所以现在103计算机的生产数量就在49台——50台之间,要取决于对第18台机器用户的确认。但是,吉林师范大学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自行组装了一台103机,脱颖而出,而且有效使用了8年,是确认的事实。

103机是49台?还是50台,取决于738厂的历史档案(整理中)。

东北师大的校名变迁与计算机专业

东北师范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活动是从1956年开始启动的(上图红箭头代表时段),吉林师大的103计算机 从1958年动手研制、组装,1970年——1978年,运行8年(图中红框所示)。

东北师范大学曾经更名,如今吉林师范大学另有所属!

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本溪建校,1948年7月,南迁吉林。

1949年7月定址于吉林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东北师范大学。

1958年10月,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1978年2月,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恢复“东北师范大学”校名。今日,成为国家“211”大学、“985”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

正文开始:

东北师范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是从1956年启动,1970年仿制成功电子管103计算机时,已经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运行到1978年。本文叙述的就是“吉师”这一阶段,引用的历史文件还是“吉林师范大学”的名义。不过,今日此名已经移主,所以文章题目要用“东北师范大学”,表达起来有点难度。

一、计算数学、计算机专业的建立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全国称为"科学的春天",学术界一片活跃。当时东北师范大学邀请吉林大学徐利治教授(著名数学家,曾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向全校师生做访问英国的报告。徐教授讲道: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列举了许多当时鲜为人知的科学事例,这次报告对数学系全体师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徐利治教授(1920-2019)

1958年年初,吉林师范大学(已更名)数学系党总支书记樊万清、副书记徐福臻提出了发展计算机专业的一整套设想:建立专业、培养技术人才、成立工厂。以徐福臻、金长泽、黄启昌、赵崇林等分别负责建立专业、研制模拟计算机和手摇计算机。·

1958年建立计算数学专业教研室(隶属数学系,两个专业在一起工作);58、59、60级各调整一个5年制班级。1960年4月建立计算机专业,从数学系抽调一年级一个班(隶属数学系教研室主任徐福臻)。之后专业拆分,计算数学主任白玉山,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刘长欢。1962年专业停办;1973年恢复计算机教研室;

1961年春,由刘长欢、姜炫哲、程维松、翟耀宗等主持的第一台汽车振动模拟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并成为当时吉林省科学成果展览会的重要展品。

1970年自行研制的103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试机成功并投入使用;

1978年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项

二、103型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1958年,在数学系应届毕业生中抽调翟耀宗、高珍、徐芳芝、裴锡灿、金义忠、申京浩、崔玉亭等提前工作,与刘长欢、姜哲炫、程维松一起,着手"103型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103机借鉴了苏联的M3计算机的图纸,进行了修改和扩充,从材料选购到组装、调试,均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们自行完成。

1962年,根据国家"调整巩固"方针,计算机专业下马。刘凤璞、刘长欢、姜哲炫、尹松柱、高珍、徐芳芝、金义忠、刘世庆、霍久明继续进行计算机维护工作。

1965年,学校和数学系决定适度恢复计算机研制。再次启动103机的组装和分调,由于人员少,资金紧缺,历经一年到1966年7月完成分调,进入联调。

适逢文革,调机工作被迫中断。1968年,为了保护机器,刘长欢、姜哲炫两人守在机房看护机器,'每到周五晚上,他们从窗户爬进机房给机器加电除潮。1969年冬季,教师奉命到农村插队落户。驻校军宣队负责人程锦恒等学校领导决定,保留计算机研制组的骨干教师,继续对计算机进行保护和维护,刘凤璞被下放农村,由刘长欢牵头组织。是年冬季,教学楼停烧暖气,由教师日夜轮流生火保温,安全度过严冬。

三、恢复时期及走向成熟的计算机专业

1970年后,学校恢复了数学系的电子计算机研究室,是年春季,恢复103机调机,将翟耀宗、丁有豫、崔桐印从农村调回学校,经过近8个月的连续日夜奋战。1970年国庆节前夕,103机终于第一次通过了联调程序,开始正式运行。

103机约两吨重,占地面积60多平方米,使用800多只电子管,2000多只二极管,总计12万多个焊接点,3万多枚磁心,功耗20KW,仅有1024个内存地址,机器所用元件全部国产化。运算速度由M3机的30次/秒提高到3000次/秒。

在"103型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吉林师大不仅设备简陋,只有刘长欢、姜哲炫、翟耀宗、尹松柱、高珍、徐芳芝、金义忠、丁有豫、刘世庆等9位,最高职称为助教的教师。与中科院计算所、738厂无法相比,但却出现了奇迹。翟耀宗编写的"东方红"乐曲程序悠扬唱响,这在70年代的中国,屈指可数的。

“103型数字电子计算机”主要研制人员:(左起)

80年代,原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刘长欢与103机主要人员编写计算机学院院史,(左起)高珍、刘长欢、姜哲炫、翟耀宗。

原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刘长欢(左起)、姜哲炫(原计算机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翟耀宗(原计算机教研室副主任)、教师高珍。

四、数学系利用103机开展的科研项目:

姜哲炫、刘长欢、翟耀宗等开展军用计算机和水坝应力计算等研究工作;

姜哲炫、刘长欢主持承担的"弹导相机快门讯号专用电子计算机"项目,获得59180部队提供研究经费35万元;"

'74-1'弹导相机快门控制专用机"获59181部队、五机部研究经费12万元;

翟耀宗完成"拱坝内力平衡分载法及电子计算机程序"研究;

数学系物理教学组的周笠与东北电力设计院人员合作完成了有关高压电线两杆之间最佳长度数值计算;

为长春市第四光学仪器厂完成了光学玻璃生产工艺设计计算;

为长春地质学院完成了东南亚地质结构分层计算;

为唐山发电厂完成了烟囱应力分析;

为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完成了援外建筑的框架应力分析计算;

为吉林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完成了积材统计表和建筑土方计算手册;

为东北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拱坝内力平衡分载法"应用计算,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吉林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吉林师大103计算机,从1970年开始运行,到1978年退役停机,工作近8年时间。使用时间不输工厂出厂产品,所取得的应用成果却非常突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专业人才,使学校的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具有了明确的科研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以离散数学和应用代数为基础,结合软件的研究探讨。

在应用研究方面:以人工智能机研究为主,从汉字识别入手过渡到图像识别,并推广到生物、地理、化学、医药等方面的计算机普及应用。

拱坝设计项目以东北电力勘测设计院提出的拱坝内力平衡分载法的数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一套完整的计算拱坝的程序系统,被列为水电部重点攻关项目。

为59181部队设计制造的2台弹道相机专用计算机,能即时录取8台相机跟踪弹丸飞行中的时间坐标并即时打印。1973和1975年调机和现场实验取得成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吉林省科学大会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承担水电部"拱坝设计的程序系统"任务,获全国科学大会和吉林省科学大会奖励。

1973年,恢复计算机教研室。

1978年4月,由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报教育部,将计算机教研室更名为电子计算机研究室。

因为文革,吉林师范大学损失十年的宝贵时间,在混乱艰难的环境里,计算机专业坚持教师职责,不停研发,培育学生,积存了前进动力。

1985年建立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

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电子计算机系正式成立,感谢蔡一枚、崔玉环老师提供资料与照片。

中国103系列电子计算机50台用户清单:

1,103机 24台(738厂19台:736厂5台):

2,DJS-1机16台(1961年后738厂生产);

3,DJS-3机6台(1965年3月738厂改型)

4,自制4台:

安徽师范学院 103机;

十五所113机(1963年11月鉴定);

北京电力设计院 DJS-3机;

吉林师范大学103机(1970国庆)。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邮箱:biia2012@163.com
  电话:010-68220032
  地址:北京复兴路49号C座228
 
主办:北京信息产业协会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52252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