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会会徽体现了信息产业的历史、起源、发展,协会的宗旨、性质和任务,2009年完成设计。
会徽由北京信息产业的英文字母缩写BIIA及图案构成:
1,字母B是北京的首字母,代表协会的归属地域。
2,字母I分别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虚拟的,由1837年发明的莫尔斯电报码的“··”代表,也就是位于字母B中的两个圆点(正常字母是椭圆形),寓意数字化的信息服务;
另一个字母I由会徽的轮廓外形“工”来代表,是写实形式。代表了IT设备生产业。会徽的两个要素都是独特的表达。
3,会徽右侧并列的十二道横纹,体现了1985年“七五”期间,中国开始建设的十二个重点行业的信息系统:
邮电通信、国民经济、银行业务管理、电力监控、京沪铁路运营、天气预报、科技情报、民航旅客服务、航天测控、公安、财税、军事指挥。
在字母B和横纹中的空间刚好形成一只大雁展翅高飞,寓意信息产业与协会会员企业的蓬勃发展。
会徽从百年前的电报回顾开始,联结我国信息产业的启动时期,也突现了当时电信企业是信息服务的骨干力量。这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标志作品。

莫尔斯电码表 1837年
会徽设计者徐祖哲先生

徐祖哲,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上世纪80年代,在邮电部邮政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计算中心主任,获多项部、省、市科技奖励。是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创办人之一,1985年3月北京信息产业协会正式成立,徐祖哲先生出任秘书长。为北京以至全国的信息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更好地了解徐祖哲先生近期工作和生活情况,现将他参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联合的“银发达人”活动中的讲话,全文刊登如下:

大家好,我是徐祖哲,今年81岁,退休以后,做了20年中国计算机史的研究,现在每个人都有电脑或手机、上网工作、旅行、购物、挂号…..但这一切从何而来,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
1966年文革前,我有幸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室从事计算机研发,3年后这台计算机在北京电报大楼装机运行,这是邮电部的第一台计算机,是全天日夜工作的第一台计算机,列入了新中国的150个第一。我退休后,才发现中国的计算机历史没有单位去汇总、研究,早期的功勋计算机多已销毁,我到处鼓与呼!我只得自己用了10多年时间寻找、联系、说服、亲近,访问到500多位创业前辈及家人,收集到4000张老照片。
我知道了,1952年,数学家华罗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3人计算机小组;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制定了12年科学规划和发展计算机、半导体等的紧急措施,新中国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与工业建设同步不失时机地迈进了数字大道,“定规划、育人才、建机构、造机器、促应用”,计算机成为国之重器。文革前,进入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将近7000人,1958年738厂仿制成功苏联的电子管计算机,6月1日从酒仙桥运到中关村,调试成功,10多年里生产500多台电子管、晶体管计算机;7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苏州、贵州等地的计算机行业的10多万职工,造出了2000多台集成电路计算机,不失时机地完成了国家急需的高难度课题,比如两弹一星工程,1965年科学家于敏百日上机突破了氢弹理论,1970年东方红卫星上天,科学院、高等院校、大庆、鞍钢、丰台车站驼峰、石景山发电厂、肿瘤医院、深圳海关等计算机应用遍及城乡。
2015年,我出版了《溯源中国计算机》,描写了国家的决策过程和那个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火红年代。疫情以来,在微信公众号上,完成了330多篇,100多万字介绍创业机构和创业前辈,有4500人和我沟通、交流。现在计算机、网络和智能关系国家前途与命运,关系中国的统一。中国计算机学会正在浙江横店准备用2年建设6万平米的计算机博物馆,将努力回顾创业历史,大力科普,推动未来发展,我也将为此继续努力工作。